想怎么收获 就怎么栽种
编者按
4月23日,第21个世界读书日这天,阅读马拉松、读书接力等活动层出不穷。本报与百年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联合在京举办的2015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,成为读书交响曲的一个乐章。来自全国的20位教师、教研员、校长、教育局长作为本年度教育界的推动读书榜样来到北京,共话读书的意义,分享推动读书的心得。
今天,我们选登参会代表的发言,是回味,也是开启。阅读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世界读书日过去了,阅读的旅程依然继续。诚如本届获奖人物冷玉斌所言,推动读书需要一颗单纯的心,成为一个单纯的人,想怎么收获,就怎么栽种。
冷玉斌(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)
我是早上六点钟到北京站的,坐地铁半小时就到了商务印书馆,当时进不去,就接着向西走,走到了天主教东堂,欣赏了高大恢宏的建筑,我进去听了一会儿教徒们的礼拜,最后坐在门外的长椅上看书。随身带着邵燕祥先生的《旧时燕子》,读到了《十字架》一篇,在第280页读到这么一句:“他从小住家邻近天主教东堂,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,因为,他接触过一些老教徒人都很好。”一瞬间,我整个人就愣在那儿,特别激动,也特别感动,这实在是巧合:我今天大清早来到北京,又来到了商务印书馆,然后因为没地方去,在天主教东堂一顿溜达,再打开书来,“天主教东堂”就在书上这一页第一行,书里书外,同时来到我面前,简直神奇。
似乎以上所说与今天的话题毫无联系,可是,怎么会呢?这片刻的神奇的巧合,带给我对于阅读无限的温情、期待,又是那么中正、平和。正是因为这样的书缘与人缘,我热爱阅读,事实上,总是有这般美好的事情发生,你又怎么可能不爱阅读?而一个爱阅读的人,又怎么会不爱“推动阅读”呢?
其实,“推动读书”的实质是“推动自己”,推动读书之后,最终带动的是自己的成长,我正是以这样的心情来看待、来从事个人的推动读书实践。若说经验,就好像问我自己,你是怎么成长过来的,我想无非就是读书、教书、写作,也说不上太多什么。局长、校长们都有自己极高远、极阔大、极深刻的思路与实践,而我来自一线,一直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,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经验,都是些日常小策划、小设计,比如办童书讲堂、“大声读”、办读书小报,编班刊,放在很多老师身上都在做,都做得很好,或许,只是时间让我做过的这些事情变得重要,变得有意义了。
回望过去的读书与推动读书,倒是想起一句老套的话,叫“在看不见的岁月里熠熠生辉”,那么,在这些已经过去的、即将到来的“看不见的岁月里”,对于推动读书,我到底有怎样的体会和愿望呢?我想用三句话与老师们分享。
一是做一个真读书的人。我想,“读书”与“真读书”,还是有区别的。这个“真”字,意味深长,是真正读,是坚持读,是会读……读书不是说出来的,是“读”出来的。如果不读书,或者读得少,那么,又拿什么奉献给亲爱的同仁,奉献给可爱的孩子?只有真读书的人,才是真正可以做推动读书的人,这一点,想必是毫无疑义的。在儿童阅读上,我读到了《帅狗杜明尼克》《小猪唏哩呼噜》《夏洛的网》《草房子》《吴姐姐讲历史故事》……在专业阅读上,我读到了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》《给教师的建议》《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》《生活体验研究》……还有在日常阅读中的很多文史哲著作,正是有了这些打底子,当我在推动读书时,无论是与老师,还是和孩子,才有了话语、有了底气、有了好东西。真读书,为的是真推动,是推动的源头,我是这么想的,也就这么做了。
二是做一个爱分享的人。“推动”这个词,其实就意味着分享。我读到一本好书,总是忍不住要与身边的同伴或者孩子分享,当我说出口,“推动”就开始了。推动不是刻意的设计,也不是自以为是的推荐,恰恰就是带着自我阅读精神与温度的随性的分享,哪怕是对某本书的一声赞许,是某篇文章的一次朗读,这就是分享,这就是推动。所以,爱分享,对于推动读书而言,是多么重要。
很久以前,我在个人博客“远去的春秋”里曾有一栏目叫“购书记”,隔三差五就把自己近期买的书列出书名排列齐整贴上去,有四五年之久,好些书引得爱书人的友人驻足交流,并影响了常读我博文的一大批老师。后来我想,这不就是“推动读书”吗!我觉得自己是很喜欢分享的,抄书、写书评都是在分享,并没有谁要求我这么做,但自己就是做得乐此不疲、津津有味。爱分享,是推动的动力,我是这么想的,也就这么做了。
三是做一个会喝彩的人。记得还在小镇时,有老师告诉我一件事,“远流”读书会的成员,到了夜里12点还在相互打电话,问这会儿还在读吗?读什么?读到哪里?听了以后,我欣喜而激动,同时,给老师们以最热烈的赞扬——专门在读书会集中时讲述此事,并请他们现身说法,讲一讲近期的读书。当然,我也提醒大家,再怎么读都要注意健康第一,读至午夜实在是辛苦了。这么好的阅读状态当然是要大大地喝彩——推动读书,就是要关注老师,关注孩子,哪怕只是一点点行动或进步,都需要推动者毫不吝啬掌声,要让大家感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,这会产生让他们进一步阅读的能量。会喝彩,还有另一层意思,那就是推动者要会办活动、设计阅读、组织交流,让老师和孩子们不但有深层次地自我阅读,还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读书交流,彼此关照,彼此喝彩,共同成长。还有,将老师的读书笔记收齐,办交流刊物,投向报纸杂志等,这些都是在激励老师读下去……会喝彩,是推动的催化,我是这么想的,也就这么做了。
在推动读书一事上,要的就是单纯的心,成为一个单纯的人,想怎么收获,就怎么栽种。
王建明(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校长)
我们强调的是一种纯粹的读书,学校提出读书不和高考挂钩,不和语言教学挂钩,不和作文教学挂钩,总而言之,这“三不”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放下读书的包袱。我们有这个经验,一旦要读书,你跟学生讲这个读书是为了考试、为了写作的时候,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其他各种反弹就会出现,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去读书,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。
另外一个方面,我们要求学生在三年里每年有250万字的阅读量,希望通过量的推进达到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。
方华(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)
我的个人阅读分成四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需要性读书,第二个阶段是需求性阅读,第三个阶段就是习惯性阅读,最后就变成随意性阅读。说实在的,我是一个不会读书的人,不像好多人那样从小就喜欢读书,而是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觉得需要读书。
作为教师,不仅仅要个人读,还要通过个人的读影响我们的学生、家长和社区读。所以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、改变民风。因为无论从教育的本意来说,从教育的路径来说,还是从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困惑来说,我们都应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。现在为什么达不到这种教育?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牵头人。我认为,在我们国家当前的状态下,学校应该主动地来承担这么一个任务,就从阅读开始。
潘裕民(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)
我觉得读书有几个结合,第一个是要跟思考结合。我一直觉得没有思考,不是真正的阅读,不重思考,不重再阅读,那这个阅读是无效的,这是我一个认识。第二个是读写结合。古代人读书跟写作是分不开的,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,“不动笔墨不读书。”拿到一本书以后,特别是自己买的书,一定要做一些笔记,摘抄一些好的句子,圈圈点点以后,这本书算你读过的,不是这样,不算真正的读书。第三个是读与说结合。读书是为了表达,如果你一段时间没有读书的话,你的讲话就会觉得无味。“三日不读书,语言无味、面貌可憎”,这个有点夸大了,但语言无味会感觉到不自在。
还有一个就是读书不能等,如果等你有时间再去读书的话,你可能永远没时间。我有一篇文章《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》,比方我们出差、等飞机,这些碎片的时间积累起来就是很可观的数字,这一点很重要,不能等。
吴樱花(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语文教师)
我们知道,一线老师一般都是特别排斥教育理论的,40岁一过,学校里最难管的就是这一批老师,因为该有的都有了,职称名誉等这一辈子也够了,一种等退休的感觉。于是我在备课组就提议读书吧。整本著作难读,我们就接力,一点一点读,所以叫接力式共读。
我们读的第一本教育理论是《教学勇气》。青葵园最早有7个人,每周正好一天一个人接力。轮到接力的伙伴需要引用《教学勇气》里最有感觉的一段箴言在QQ群里共享,并发表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在群里互动。后来大家越写越多,在共读《石头记》时,每个人每次都能写到一两千字。这样每天一棒,如果有人掉棒,我就在群里催,一个学期读了十万字左右。
我们团队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,她就是王丽琴博士,现在供职于上海浦东教师发展研究院。其实一线老师是很需要教育理论指导的,但又不希望这个人居高临下。王丽琴老师特别亲和,她对我们共读的理论方向进行把握。我在团队里只是一个组织者,希望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
有了这样的接力共读,年过不惑的青葵园伙伴们都实现了自己的二次成长。用王丽琴的话说,我们青葵园是一个AB型组织。纯行政的属于A型组织,比较稳固但呆板;纯民间的属于B型组织,比较活泼但松散。而我们是AB型组织,既有行政上的备课组性质,也有民间的自由组合,没有行政压力。我们把团队写书的稿费作为活动经费,大家一起出去玩,把枯燥的理论阅读变得生动起来、好玩起来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